電視台的新聞片PO上網 就等於網路影音嗎
南台大地震令人心碎的畫面傳遍全球。首先,我們靜默片刻,為罹難者祈求天國的福樂,為失蹤者祈求平安歸來,為傷者祈求早日康復。也為家屬們祈求災後心靈寧靜。
現在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下「網路影音」的使用者經驗問題,尤其是「行動載具」的影音使用者環境。
這幾天我猜大家的FB幾乎都被南台地震的新聞洗版吧。各家新聞台把做好的完成片(行話叫SOT,sound-on tape)直接po上FB或自家行動網路連結平台。於是,例如,在FB video小小的手機畫面框裡,大家可以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字,看到現場的報導記者,還有看不太清楚主題的災難現場畫面。直到後來我看到一支NBC的30秒南台大地震網路影片,我更深切體會「網路影音」與「新聞台的SOT」是不一樣的兩種產品。匹配的是兩種不同的使用者環境。所以,兩者的格式差很多,且有些條件無法一體適用。
我試著先總結行動網路新聞影音內容的特質與格式:
短影音,1分鐘以內(以NBC為例是30秒)。鏡面潔淨。廣角與特寫交錯剪輯時,畫面主題要非常明確(如傷者或挖掘,搶救)。因為畫面框已經很小,所以每一cut都不能有太多動作,也不能跳太快,長度約3-4秒。所以畫面得省著選,因為你的cut不多。
它經常是沒有記者旁白的,所以現場音選取或受訪者訪談的素材非常重要。
上字更是一門學問,因為很多觀眾在看片的時候是不打開聲音的。而手機觀看的影片框尺寸往往並不大。
總結以上條件,網路影音編輯必須有極好的選材能力,才能做好這些事。
新聞台SOT有些現行的手路,在網路影音的環境下並不適用。例如晃動鏡頭,密密麻麻的對話上字,複雜的開框,甚至使用的新聞標題格式(Bar)排版也不太適用在需要簡潔鏡面的網路原生內容環境。
說到這裡,其實照片故事剪輯成動態影像,用在網路原生環境是另一個很不錯的選擇。因為照片的媒材特色本身就有強化主題的引導效果。加上少許剪接編輯,以及引導閱讀的簡潔標題,說好一則精彩的救災故事並不困難。
BTW,虛擬實境(VR)、混合實境(MR)、擴增實境(AR)的技術在這次救災報導中還沒有被廣泛運用,尤其是在現場還原的部分,有些可惜。去年四月尼泊爾大地震之後的一個月,就有紀錄片導演利用360度VR技術,拍下了這支 「Nepal Quake Project」,期望運用影像科技,喚醒人們對大型自然災害的重視並向災民伸出援手。連結如下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time_continue=92&v=5tasUGQ1898
台灣的影視工業,得再加把勁了。
#新聞 #AR #VR #MR #直播 #影音 #原生內容 #Mobile #社群媒體 #獲利模式
This is the latest we know about the earthquake that has collapsed large buildings and left many dead, injured and trapped in #Taiwan.